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
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- 新闻资讯 - 公司新闻

康复行业在欧洲已普遍成熟,何时能在中国普及

作者:  发布时间:2017-10-20 14:22:11

         2016年末,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格非常高的运动康复产业会议——MTT医学运动康复国际研讨会。主办方邀请到康复医疗、国防康复、体育产业、商业健康险、康复投资、诊所运营管理、医生集团等七个领域的专家参会,包括积水潭医院物理康复科主任郭险峰、301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众利、中信建投投行部懂事总经理李旭东等专家学者参会,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主任王安利担任主持。


        这场会议规格之高却只在圈内引起反响,对于普通运动爱好者,但在存在运动伤病康复需求的人群中,却很少人知道。正如运动康复产业在中国的现状,仍在夹缝中生存。

        之所以说国内运动康复产业生存发展现状不好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人才缺失商业运营机构数量少以及缺乏盈利模式

       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运动康复相关人才的来源主要是职业学校和大专院校,在国内,这条路基本被堵死。据懒熊体育不完全统计,全国开设运动康复相关专业院校数量在40所左右,以每届毕业人数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为例,仅为100名。按照这个比例估算,全国运动康复相关专业每年职业及大专院校毕业生最多4000人,这对国内市场来说,无异于杯水车薪!

        因为人才缺失,运动康复产业商业运营机构的生存现状非常严峻。以经营超过4年的弘道运动医学诊所为例,旗下共有两间诊所,康复师数量十数人。虽然部分机构获得大额资本注入,例如体创动力获得的2000万天使投资,但这只是资本市场对火热的体育产业的“有枣没枣,打三杆子再说”,绝大多数商业机构的运营现状依然严峻,从MTT医学运动康复国际研讨会关注度极低便能看出。

        为什么在国外极其成熟的运动康复产业,却迟迟无法在国内发展起来?

        最根本的原因是大众对运动康复缺乏清晰认知,尽管它和预防医学、临床医学、保健医学一起被WHO定义为第四类医学,但在国内大众心目中,运动伤病依然不是病,遇到也没有意识寻求专科医生寻求帮助。

        正因这种心态,让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并不便宜的诊费。以健行者运动康复工作室为例,症状诊断加康复性训练指导,单次收费为400元,最后结果可能是回家自我康复。

        另外,也是最关键的,是政策的不支持。根据国务院颁发的149号文件,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》,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够100张的医疗机构,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,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
        正是基础环境的不利,导致国内运动康复产业迟迟未能跟上体育产业前进的步伐。

        反观欧美地区,早已建立起以街区为单位的私人诊所式运动康复产业样态,保证运动损伤人群出家门10分钟内即可找到最专业的运动康复医疗救助。

        在欧洲,二战结束后为开展对负伤士兵、工人的治疗和护理,在骨科和物理医学基础上,形成康复医学完整的建设。

        在美国,以美国金融机构中专门从事健康保险并进入世界500强的4家机构举例说明,我们国家95%的产值来自医院,药品厂,器械厂,而美国健康产业50%的产值来自于社区,社区包括全科医生、健康管理机构、在社区开的诊所等形成的全面的康复护理模式。

        归根结底,欧美等西方国家基于对个人的尊重,借助二战契机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康复医疗网络。

        再回到国内,差距如此之大,该如何奋起直追呢?

        运动时,全身是整体,许多部位相互作用、相互关联,伤病绝不仅仅是单纯受损局部问题。

        与此相同,运动康复想要在国内稳步发展,必须从人才培养、政策扶持、市场积累及寻找成熟商业模式四方面入手。

        关于人才培养,体创动力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。其已经与江苏省体育局、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、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,南京体育学院、江苏省人民医院、江苏省中医院、明基医院等达成合作意向,以学科建设为目的,借助政府制定政策优势,院校科研力量,商业机构牵头加强人才储备建设。

        关于政策扶持方面,相关部门也已有所松动。46号文件里明确提出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指示,或许在商业机构设立的审批程序上会有所松动。

        虽然看起来运动康复产业在国内略显暗淡,实际上却有巨大发展潜力。

       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6-2020年)》所提供数据,到2020年中国运动人口将达到4.35亿,体育消费将会达到1.5亿元。而《2009-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》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%以上。经过简单的数学运算,我们得出的结果是2020年中国将约有3.7亿人出现过运动损伤。

        如此巨大市场,正在等待发掘。

        而运动健康产业的商业模式探索也已逐渐清晰。就是去年年末MTT医学运动康复国际研讨会中提到的“体医结合”+“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”模式。